雖然近年來,家居行業有一些利好的發展趨勢,例如大家居、
定制化以及智能化等,但是激烈的競爭依然讓不少
衣柜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。持續了兩年的房地產調控早就讓衣柜人士對形勢“突然轉好”死了心,在這個“干得不好就要倒”的艱難時期,“靠人不如靠己”的思維顯得更加重要,所以從年初起,不少衣柜企業就開始積極拼搶和探尋市場機遇。如今2014年已過大半,市場變化不可謂不大,甚至連金九銀十也未能讓市場火熱起來。那么衣柜企業在市場暗潮涌動之下,該如何自處呢?
亞歷山大之下 衣柜企業謹慎求生存
受經濟大環境以及樓市遇冷的營銷,衣柜行業的上半年市場情況依然可以用“緊縮”來概括。盡管促銷方式層出不窮,然而在促銷已成常態化的情況下,除了3月份有個小高潮外,整體市場依然以平淡為主。
在喊了兩年“洗牌”之后,衣柜行業優勝劣汰的階段正式到來。據協會人士介紹,雖然主流大賣場的銷售趨于穩定,但銷售額比兩年前同期下降2至3成,而就算是這樣的銷售額,也是各大賣場在拼命吆喝并做了各種服務提升、給消費者補貼及促銷活動之后得來的。
今年,一些小賣場已經悄然倒閉,有的大賣場開始調整和轉型,新軍涌入北京市場,市場的集中度在加強,“壓力山大”,已經到了最殘酷的時候。對于衣柜行業而言,由于手中有現金流,衣柜企業要么選擇繼續擴大,要么收縮戰場,雖日子不好過,但也不至于突然倒掉。但對于前期需要大量投入的建材和家具行業來說,在緊日子里“干得不好就要倒”。那些成本高、研發能力又差、毫無特色的企業更是岌岌可危。當前,衣柜企業們都已從當年雄心勃勃“求發展”轉為小心翼翼“求生存”。
嚴峻環境迫使企業自我反省
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,嚴苛的環境也并非一無是處,在一定程度也會激勵企業奮發圖強。不少企業也坦言,在消費群體向高端和中低端兩極延伸的情況下,企業對自身的認識更加準確了:最擅長的是什么?還可以做什么?將來要往哪個方向走……可謂形勢發人深省。
思考的結果就是多元變化的市場格局開始呈現:賣場差異更為明顯,即使是同一品牌的賣場,不同店面也有特色的分別;一些衣柜廠商開始往高端拔,一些衣柜則繼續往低端走;建材行業則選擇了向多元化進發,延伸上下游的產業鏈,如做衣柜的開始做
櫥柜,做地板的開始做木門;做衛浴的開始做陶瓷工藝品等。
在認清自我之后,衣柜企業的特色和個性開始凸顯,也逐漸推動其營銷更加精準、定位更為清晰,很多細分市場也隨之開發出來。這種轉變不僅是企業內部結構升級、提升管理和品質的助推器,能滿足消費者更多的細致需求,最終還能實現市場調節的作用,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。
根據市場導向 衣柜企業“思變”才能贏得未來
從目前市場反饋的情況來看,衣柜行業下半年的形勢依然“不會有明顯好轉”,在短期內看不到房產政策變化的情況下,衣柜企業們倒也做好了長期準備,攻堅戰在所難免,不管有無底氣,大家的說法都是“日子是難點,但熬過去也就過去了”。盡管目前的緊日子很大程度是由外部大環境所致,不少企業也認識到,未來這種外部形勢或將成為常態,企業還需做好自身建設。
正是在這種常態下,消費者變得更加“挑剔”,對
產品、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不想出局的衣柜企業自然要通過“變化”,提升服務、做渠道、降低成本等方式來贏得市場,因為衣柜行業將通過此輪變化走向升級,做不好的就會被淘汰掉。即使是不發愁生存問題的大品牌也得順應市場要求,因為好的要更好,否則等到大勢轉好,就也不再是原來那盤菜了。